访问量统计
今日访问量: 1,023
期刊信息
曾用刊名:兵工学报.武器分册
主办单位:中国兵工学会
出版周期:双月
ISSN:1673-6524
CN:61-1280/TJ
出版地:陕西省咸阳市
语种:中文
开本:大16开
创刊时间:1979
超临界二氧化碳压差控制阀式气体炮设计与实验研究
李强;张盛森;陈延伟;李奇;孙志群;为解决传统超临界二氧化碳气体炮采用膜片控压方式时的缺点,如体积较庞大、安装控压膜片较繁琐和调节释放压力困难等,提出了一种可在达到相变峰值压力后,50 ms内自主完成释放动作的超临界二氧化碳压差控制阀式气体炮总体结构方案。本方案核心在于:结合超临界二氧化碳相变特性,采用大、小气腔嵌套布置的超临界二氧化碳控制阀,该气阀通过压差控制原理与强制排气技术相结合的方式实现对超临界二氧化碳相变释放压力在30~150 MPa范围内精准调控。通过数值计算的方法对开阀和排气过程进行理论分析,确定该控制阀基本结构参数。通过建立超临界二氧化碳气体炮内弹道数值计算模型,分析3种不同开阀压力工况下弹丸初速和大、小气腔的变化过程。开展了超临界二氧化碳压差控制阀式气体炮弹道实验,验证方案可行性,实验结果表明:超临界二氧化碳压差控制阀式气体炮开阀压力与弹丸初速与理论计算基本一致,在释放压力调控、响应速度和装填速度具备明显优势,可为超临界二氧化碳在发射领域的应用与研究提供一定参考。
25 mm口径二级轻气炮的优化与应用
倪克松;焦德志;宋强;柯发伟;二级轻气炮是一种超高速发射试验设备,在超高速碰撞等研究领域中被广泛应用,其主要原理是利用轻质气体膨胀做功从而对模型进行加速,以实现极高的发射速度。为实现25 mm口径二级轻气炮10 g以上模型6 km/s超高速稳定发射能力,利用自研内弹道分析软件调整气动轮廓结构参数,对比分析了模型计算发射速度、加速度、弹底载荷等内弹道发射性能参数,完成了新25 mm口径二级轻气炮的优化设计;通过优化发射装填参数,确定了动态调试试验的装药量和充气压力;通过2次发射试验实现了14 g气动分离模型6.238 km/s和6.366 km/s的超高速发射能力,新25 mm口径二级轻气炮气动轮廓结构参数可为其他轻气炮的设计提供参考和借鉴。
基于KOA-VMD-FastICA的信噪比提升方法研究
何淑典;李杰;胡陈君;王镜淇;张元园;高正阳;杜增辉;曹宇;炮射导弹是通过一些先进的制导及传感技术来提高命中精度的新型弹药。为了精确剔除炮射导弹部件在采集中的噪声,提高被测信号的信噪比,准确获取参数信息,提出一种联合开普勒优化算法(KOA)、变分模态分解(VMD)和快速独立成分分析(FastICA)的信号降噪方法。利用KOA优化VMD的分解参数,将含噪信号分解后利用将最大化输出信号的非高斯性来达到盲源分离的目的,引入功率谱熵判断的方法实现噪声去除。实验结果表明:对仿真信号,KOA-VMD-FastICA相比于传统分解方法,信噪比最大提升了14.256 dB,归一化相关系数最大提升了0.291,均方根误差最多降低了0.642;对实测数据,降噪效果优异。分析表明,KOA-VMD-FastICA能够有效抑制噪声,提升信噪比。
舰载小口径转管炮未来应用及关键技术研究
张玉强;孙盛智;肖本帅;张琪;小口径转管炮是舰载近防武器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近程防空反导的重要任务。介绍了国外典型小口径转管炮的发展状况,分析了其主要的技术特点。随着反舰导弹技术的发展,其速度和智能化程度不断取得突破,使小口径转管炮在近防作战运用中所面临的挑战越来越大。着眼战场需求,从炮波复合毁伤、炮光复合毁伤及多炮并行发射运用3个方面探析了舰载小口径转管炮未来应用路径,指出当前技术发展遇到的瓶颈,并对舰载小口径转管炮未来应用关键技术进行了研究,为提高舰载武器体系近程综合防御能力、巩固反导防御体系的最后屏障提供有益的参考。
一种改进的特征选择方法在储运发箱行为识别中的应用
张伟;邓士杰;于贵波;为了提升储运发箱在运输过程中行为识别的精度,提出了一种改进的特征选择方法用于降低储运发箱原始特征集的冗余程度,从而提升分类的准确率。基于滑动窗口和特征提取技术从储运发箱三轴运动数据中提取时域和频域特征;再利用改进的随机森林袋外误差方法衡量特征的重要性,并通过递归特征消除算法提取贡献度大的特征组成最优特征子集;将获得的最优特征数据集输入至分类器中,完成对储运发箱行为姿态的识别。实验结果表明,该改进的特征选择方法能够根据特征的重要性筛选出低维度且相关性高的特征子集,可以在降低分类器复杂程度的基础上提高分类的准确率,具有一定的实际工程应用价值。
LSS-YOLO:面向低慢小无人机的目标检测方法
冯卫强;李哲;周强;王浩博;针对低慢小无人机目标检测中特征丢失率高、背景干扰强和模型效率-精度失衡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YOLOv11n、面向低慢小无人机的目标检测方法 LSS-YOLO。通过设计小目标注意力模块,优化多维度注意力协同机制,能够实现小目标特征增强;通过构建动态多尺度特征增强机制,结合动态多尺度特征对齐、自适应特征融合机制和小目标注意力增强,能够提升模型对小目标的检测能力;通过优化CIoU损失函数,能够强化微小目标检测,增加对小尺寸目标的敏感程度。实验表明,改进模型在DUT-Anti-UAV数据集上m AP@0.5能够达到94.1%,较YOLOv11n提升11.3%,可为低空空域安全防卫提供高精度实时解决方案。
某装备打击效能中期作战评估
陈国利;马吉祥;魏华剑;针对某装备火力打击效能中期作战评估问题,依据使命任务和典型作战剖面,提出关键作战问题,设计评估指标,制定判定准则。根据炮弹散布误差产生原因,引入主要误差项,利用射表弹道模型,生成炸点坐标,模拟火力打击。建立炮弹仿真模型,采用炮弹破片冲击波毁伤系统,对不同类型与特性的目标进行了毁伤仿真,计算得到毁伤幅员。以该装备炮兵营为基本作战单元,运用集火射击方式,在炮阵地与目标区夹角为0°、30°和60°时,分别对敌机步连阵地、炮兵连阵地和指挥所进行打击效能仿真,通过仿真数据评估装备作战效能。该方法为装备中期作战评估提供了技术途径。
弹炮耦合过程中固体火箭发动机装药动态响应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郎奎林;宋军;胡博文;王志强;孙全兆;针对炮射火箭增程弹发射过程中推进剂在膛内高过载环境下的动态响应问题,结合内弹道模型与有限元仿真方法,研究了弹炮耦合作用对HTPB推进剂应力应变分布的影响规律。通过ABAQUS软件建立弹丸与身管耦合的有限元模型,利用VUAMP子程序实现内弹道压力与弹丸运动的动态耦合计算,分析惯性载荷及结构参数对推进剂药柱力学特性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耦合运算得到的膛压曲线因挤进阻力作用与经典内弹道解算值有差异;推进剂后端面内孔边缘处为高应力集中区域;提高缓冲垫与药柱界面摩擦系数可显著降低后端面应变;增大内径可降低后端面应力及应变且存在最佳内径平衡发动机性能和应力集中,而内径过小易导致材料堆积和应力集中,为优化增程弹固体发动机结构设计及装药安全性评估提供了理论依据。
高原高寒部队战时维修器材需求预测方法研究
王金帼;熊耀;张博涵;战时维修器材供应保障具有高度的复杂性、随机性和动态性,导致维修器材需求预测的不确定性和模糊性。针对高原高寒部队战时维修器材需求预测困难的现实问题,进行了作战影响因素分析,分别从定性和定量两个方面对战时影响维修器材需求的因素进行研究,主要从作战规模、社会环境、自然环境、地形环境、友邻能力5个方面得出了装备损坏率的主要影响因素。建立了作战影响因素下的装备损坏率修正指标体系,给出了修正指标量化模型,构建了综合指标修正预测模型。最后,运用PSO-BP神经网络算法,得到了综合修正指标值,验证了预测方法的有效性和可行性,提高了维修器材需求预测的精准性和客观性。
炮口射流冲击两栖装甲车防浪板特性研究
李金宇;曲普;王双磊;两栖装甲车上火炮发射过程中,炮口冲击波冲击防浪板,可能造成防浪板结构损坏,进而影响装备水陆过渡性能。针对此问题,以某型两栖装甲车防浪板为研究对象,通过计算流体力学方法对不同射角的两种工况下的炮口流场分别进行数值模拟,得到炮口流场压强与速度分布及防浪板表面冲击压强。将冲击压强分布曲线施加在防浪板表面进行有限元强度分析,得到了防浪板的等效应力及等效应变等相关结果。计算结果表明,在加装具有高效制退效果的制退器影响下,两种不同射角情况下防浪板受炮口冲击波作用未发生结构损坏,相关结论为两栖装甲车防浪板结构设计提供了理论依据。
大口径火炮弹药自动装填系统研发现状和趋势
梁辉;马春茂;潘江峰;王玉林;近年来最新装备或最新研究的大口径火炮都配备了先进的弹药自动装填系统。通过分析美国、德国、瑞典等6个国家的弹药自动装填系统,介绍了不同装填系统在结构形式、弹药仓布局、工作流程和射速方面的情况。当前弹药自动装填系统研发的主要特点是设计与火炮总体相关、多学科融合、注重机构创新和强调射速。弹药装填自动化程度提高的同时也使其系统更加复杂。自动装填系统的研究面临着可靠性低、药装填未全自动、射速仍需提高等问题。弹药自动装填系统已成为大口径火炮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研发趋势是信息化、模块化、提高射速和可靠性等。
降低火炮后坐力技术概述
谈乐斌;侯保林;陈卫民;低后坐力技术是协调火炮威力、机动性和精度三者之间矛盾的关键技术。降低火炮后坐力技术主要有前冲技术、超长和串联超长后坐技术、二维后坐技术、炮口制退器技术、膨胀波减小后坐力技术和电(磁)流变技术。前冲后坐技术需要适应多种装药的变化,要有专门的卡锁装置,迟发火或瞎火时需采取相应的安全措施,尤其要解决首发射击精度问题。膨胀波火炮红外目标特征太明显,要求能精确控制火炮相关机构,需系统、全面地研究探索内弹道技术、火炮自动机技术等相关技术。在火炮设计过程中,应对各种降低后坐力的技术进行综合分析与对比,提出相容性好的低后坐力技术应用方案。
电磁轨道炮军事应用综述
吕庆敖;雷彬;李治源;池小平;从电炮实用电源、电枢与烧蚀、复杂轨道设计、与线圈炮对比、磁场增强措施、应用要求和军事使用效果等角度分析了当前电磁轨道炮的技术特征。结论为:活塞式螺旋绕组磁通压缩发电机(MFCG)适合作轨道炮电源,该电磁轨道炮在采用固态电枢、无烧蚀高效率、高射速、超高速发射小质量射弹方面有无可比拟的优势。通过对比分析了高空小质量弹丸与地面大质量射弹的弹道学特征,提出了轨道炮可能优先应用于高空飞机平台上用于自卫、防空、近程反导的电磁发射动能武器,它具有响应快、作战半径大、高精度、抗电磁干扰等优势,对未来作战效果和作战模式有广泛影响。
设备维修策略的合理选择与决策流程
夏良华;贾希胜;徐英;在事后维修、定期维修和状态维修这3种维修策略中,应该从设备运行可靠性及经济性的更高要求出发,合理选择维修策略来降低设备使用的费用,提高生产经济效益,从而增强企业的竞争能力和发展能力。对于关键设备,首选采用状态维修策略,不可行时也必须采取定期维修策略;对于主要设备,除故障突发特殊情况下,都应采用定期维修策略;对于次要设备,采用事后维修的策略。现代企业中各种维修模式纷呈,所以要对设备采取针对性的、动态的、灵活的维修策略。
电磁炮发射原理数值建模与分析
杨玉东;王建新;为探寻电磁炮运动参数的变化规律,对等离子电枢运动过程进行了理论分析,建立了电枢速度和电流之间的数学模型。模型中考虑了电枢运动中所受的主要阻力,包括等离子体的粘滞阻力和惰性阻力。另外,通过多次的仿真数据与实验结果比较,选取了能够较好地符合实际电枢运动过程的弧压数据。建立的仿真模型应用于实际系统进行预测,预测结果与试验结果相吻合。
反无人机蜂群关键技术研究现状及展望
张鹏飞;程文铮;米江勇;和烨龙;李亚文;王力金;随着无人机蜂群技术的不断发展,在军事需求的推动下,无人机蜂群从理论实验逐步走向实战。相比于日新月异的无人机蜂群技术,现有反蜂群相关技术的进展相对滞后,有效的蜂群反制手段成为世界军事强国的共同追求。在介绍无人机蜂群技术进展及特点的基础上,分析了现有反无人机蜂群技术的不足,结合无人机蜂群作战特点和反蜂群设备发展现状,对未来反无人机蜂群装备和技术的发展提出5点建议,为未来反无人机蜂群技术发展提供一些借鉴。
故障预测与健康管理系统研究与应用现状分析
李思雨;程中华;刘子昌;王沁蓉;贾希胜;当前武器装备不断朝着信息化、复杂化、智能化方向发展,为了以更加高效的方式保障和服务好现代化战争,武器装备在维修过程中需要快速、精准、便捷。故障预测与健康管理(Prognostics and Health Management, PHM)的提出和相关技术的发展为解决装备状态信息的实时感知,维修保障需求的快速响应提供了有效技术途径,将成为信息化、智能化时代装备保障的主要模式。分析了PHM系统及其技术、方法在国内外航空、航海、国防及工业等领域中的运用,涵盖传感器技术、嵌入式测试诊断技术、信息传输技术、数据挖掘与融合技术、健康管理与寿命预测方法、智能维护与维修决策技术等。总结和分析了我国PHM发展现状与趋势,对其发展提出了合理化建议。
无人机蜂群技术发展研究
费陈;赵亮;孙许可;卢野;张帆;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不断发展,无人机蜂群在现代化战争中展现出巨大的作战效能和应用潜力。围绕无人机蜂群技术研究,介绍了国内外无人机蜂群的研究现状,从战略决策和战术执行两个角度构建海陆空无人机蜂群作战体系;同时,分析在该体系下无人机蜂群遂行的侦察监视、通信中继、信息对抗等6种职能任务。基于此,进一步深度剖析支撑三域作战的蜂群控制、网络通信等关键技术,对我国无人机蜂群在抗干扰、无人机反制等技术上的不足之处进行探讨,为未来无人机蜂群技术发展指明研究方向。
通知公告
关于《火炮发射与控制学报》编辑部邮箱变更的公告
中国兵工学会2025火炮发展学术研讨会 会议征文通知
2025年春节放假通知
会议征稿 | 2024火炮发展论坛暨学术研讨会征文通知
专栏征文 | 新一代火炮装备体系及关键技术专栏征文通知
中国兵工学会2023火炮发展学术研讨会暨火炮专业委员会第九届第二次年度会议征文通知
征稿延期 | 中国兵工学会2023火炮发展学术研讨会暨火炮专业委员会第九届第二次年度会议
征稿延期 | 中国兵工学会2023火炮发展学术研讨会暨火炮专业委员会第九届第二次年度会议
关于《火炮发射与控制学报》变更刊期的公告
关于召开2021特种装备国际研讨会暨火炮发展学术研讨会的征文(第一轮)通知
火炮发展学术研讨会征文通知
more..